干货丨谢幼如:如何构建智能时代的深度课堂_产品中心_bob(中国)平台官网登陆_app下载
详细说明

干货丨谢幼如:如何构建智能时代的深度课堂

来源:bob平台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2-04 12:46:47
暂无价格
产品说明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任务,并第一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课堂作为教育的主战场、育人的主渠道,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其传承知识、潜移价值、立德树人、塑造生命的功能,决定着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未来。因此,教育高质量的核心是课堂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质量课堂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4月25日举办的第14期「教育经典品读会」活动中,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幼如基于《走进深度课堂》一书,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课堂——深度课堂样态”的主题进行分享,聚焦课堂层面数字化转型,带我们一同走进深度课堂的世界。

  高质量课堂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活动、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的教学样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改革的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应用各种智能化工具、平台等,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做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

  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是基于数字化转型思维和智能技术,通过课堂多模态数据的融通和流转,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建立课堂各要素的影响关系网络,推动课堂结构的全方位系统性变革;从而形成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生态,实现新时代课堂教学的高水平发展[1]。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主要由课堂理念、结构、空间三方面组成。课堂理念要具有全数据意识,课堂结构要进行全要素协同,课堂空间要产生全场域融合。其中,课堂结构需要协同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要素,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教学目标定制化、教学内容适配化、教学活动弹性化、教学评价诊改化。

  关于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分级演进,我们提出一个模型(见下图),依托多维度、多来源数据融合分析,结合该模型可以将某一节课或是某一学校、某一区域,课堂数字化转型区间,客观、可视化地表征出来。

  “双减”背景下,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发挥课堂多模态数据要素作用,驱动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的系统性变革,是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包括: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重塑教学目标;凸显学科内容结构化,重构教学内容;基于学科情境实践,重组教学活动;依据学科学业品质衡量准则,重整教学评价。在不同的环节,数据的功能和作用是各自相异的。

  随着改革创新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赋能的高质量课堂衍生出诸多种类。我们在此归纳总结出以下五种供大家学习借鉴或批判,包括:深度课堂、跨学科课堂、混合式课堂、项目式课堂、双师型课堂。

  除此之外,老师们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所在的地区、学校、教学班级学情以及自身的真实的情况进行探索、归纳、总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

  随着教育教学评价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怎么样开展课堂评价创新,如何通过评价来引领课堂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

  基于课堂的育人功能,体现高质量的“三高”特征(高水平、高效率、高稳定性),结合目前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提出了高质量课堂评价的核心指标,包括:课堂思政融入、课堂目标精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果。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应用,做出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促进学习的人批判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升[2]。强调批判性思维,注重知识迁移,面向问题解决,不管哪个学科门类,这三点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共性特征。

  相对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学习动机、投入程度、记忆方式、关注焦点,以及形成的知识体系、迁移能力、反思状态、思维层次,可以参照下图进行比对。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明确了学科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性、可迁移性、高阶性、情境性。

  传统课堂教学停留在浅层学习的层面,无法回应核心素养和高阶技能培养的需求,难以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这使得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与学校对人才素质的供给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错位。这就迫使我们深入融合智能技术,打造深度课堂,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

  深度学习的认知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4个阶段,第一,要引起有效的注意;第二,要进行深度的理解和建构;第三,要进行深度实践应用;第四,要不断进行深度评价和反思。

  在深度理解建构阶段,包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与新知建立关联,并进行批判性的建构。在深度实践应用阶段,包括直接应用,问题解决和迁移应用,知识迁移。

  基于智能环境的深度课堂的构建,应以深度学习为理论指导,重塑课堂教学价值观,形成课堂教学新样态。要提升教学设计站位,对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单元主题设计,重构学科教学内容;关注知识系统结构,改变知识点碎片化;融合多元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发展,最终达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深度学习目标。

  第一,提升教学设计站位,对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它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备极其重大的作用。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站位,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培养。

  第二,强调单元主题设计,重构学科教学内容。单个课时内容难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难以系统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系统分析课标教材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以单元主题的形式重构教学内容,并按照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任务群和问题链系统模块设计教学内容。

  第三,关注知识系统结构,改变知识点碎片化。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单一知识点的设计,相对割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知识系统结构,强调从整体上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完整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意义建构。

  第四,融合多元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发展。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学的多方位、全过程深层次地融合,从而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

  基于智能环境构建深度课堂,最重要的包含选择学习单元、分析单元内容、确定单元目标和主题、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评价和形成示范辐射等七个环节。

  在选择学习单元时,可以跳出教材的框架限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规定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在确定单元目标和主题时,注重单元目标的统整性和指导性,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和层次关系。

  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对标深度课堂的目标,合理运用各种智能技术,设计批判性理解、信息整合、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创设智能感知环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是深度课堂设计的重要环节,需要从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深度学习的特征、利用学习分析、大数据等多种智能技术,开展多元持续评价,最终形成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流程,以供其他学科参考,促进共同发展。

  [1]谢幼如,罗文婧,章锐,刘亚纯.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演进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2022,43(09):14-21.

  [2]谢幼如, 曾丽红, 郑兰桢, 等. 走进深度课堂[M]. 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6.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