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质量的策略探究_产品中心_bob(中国)平台官网登陆_app下载
详细说明

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质量的策略探究

来源:bob平台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3-10-29 04:49:30
暂无价格
产品说明

  摘 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质量提升高度关联。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备极其重大作用。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质量的策略为: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汇聚,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促进教育支撑体系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和再造;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带动教育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变革,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理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逻辑,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质量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到高位均衡、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1]。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2]。2022年,《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白准确地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3]。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的新举措,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提质增效”,成为当前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引发的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系统性、结构性变革,是数字化环境下教育行为和结果共同提升的产物[4]。无论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构成要素来看,还是就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和结果而言,其与教育质量之间都存在着高度关联。

  首先,如图1所示,教育数字化转型构成要素与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之间有着对应关系。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立在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构成要素、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深刻认识之上。教育领域一般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由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件(人员)和潜件(方法策略)等要素构成[5],影响教育质量的内部因素最重要的包含固体性因素(具有固定形态的教育设施、教育工具等)、现实性因素(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和学生等)、基础性因素(师生知识结构、认知心理等基础素质)及流体性因素(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6]。

  其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硬件”和教育质量的“固体性因素”存在对应关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人件”与影响教育质量的“现实性因素”和“基础性因素”紧密相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软件”“潜件”与影响教育质量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流体性因素,在内涵上具有同向性。此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环境与教育质量的外部影响因素(学校、家长和社会)之间也密切相关。

  其次,如表1所示,教育数字化转型在输入、过程和结果方面影响教育质量。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输入阶段,教育数字化能提高和强化教育的功能性、文明性、安全性及可信性等特性。针对“在何处教学”等问题,教育领域充分应用数字媒体,共享优质数字资源,加快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实践探索,构建虚拟教研室,扩大教育覆盖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区域教育互动,实现教育的功能性;探索数字设施支持下的新型教育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构建数字时代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提升教育的文明性。此外,伴随教育数字化转型所形成的教育数字化政策,可以保障教学的安全性;基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所做出的决策能提高教育的可信性。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阶段,教育数字化能提高和强化教育过程的功能性、文明性、舒适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性。针对“如何教学”等问题,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数字资源,一直在优化教育过程,变革教育教学结构,构建新时代师生关系,强化教育的功能性;利用智能技术,构建真实性、交互性、体验感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育的文明性;利用自适应技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互动式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学生的多情境感知,提升教育的舒适性。此外,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结果阶段,教育数字化能提高教育结果的功能性及可信性等特性。针对“如何更好地培养人”等问题,教师可利用各种工具设备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流程、全要素的立体化、综合化的评价,提高教育决策的准确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培养未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的“知、行、创”融合发展的人才。

  最后,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的教育形态可以轻松又有效助力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以育人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目的,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并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活动,以育人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信息技术的更迭对教育的影响方式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多媒体技术符合行为主义理论,能支持学生更好学习规则和事实等方面的知识;20世纪90年代的超文本技术符合认知主义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增长;21世纪以来的网络技术符合建构主义理念,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与模式的变化;随着AI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逐步推动了教育流程的再造和教育结构的重组,促进了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变革,有助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也将直接影响教育体系构建的速度和质量[7]。教育中存在的“优质数字资源相对不足”“教师数字素养与数字胜任力有待提升”“学生培养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而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对于破解现存的问题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

  首先,在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优化了数字资源,而且优化了教育关系,拓展了传统教育理论。教育数字化转型在物质、行为和制度层面影响教育质量,并不断地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物质层面表现为硬件、工具和产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师生提供了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相互连通的新型数字资源。例如,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利用三维建模、人机交互等技术,可以打造“师—机—生”一体化的互动型教学环境,支持学生在体验式、沉浸式的云端一体化教室内开展听、说、写、译等学习活动[8]。教育数字化转型在行为层面主要体现为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活动模式,促进物理空间环境与数字空间环境数据的双向流动,实现学习空间的优势互补,打造混合学习模式新样态。在制度层面则体现为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因素纳入教育理论中,丰富传统教育理论,并支持形成面向现代化发展的教育理论。比如,可将网络因素融入教学理论,构建形成网络教学理论,以丰富传统教学理论。

  其次,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强调提升传统教育的质量,更注重提升开放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质量。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利用技术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学效率,变革教与学模式,提升传统教育质量。例如,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全景化虚拟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智慧化的教室环境为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提供了契机;在教学评价环节,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促进教学管理中的精准决策。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有力支持开放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教育领域,人们可通过构建混合学习模式,探索开放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质量提升路径;通过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多元并能够很好的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学习需求的数字资源,为开放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撑,并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拓展开放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空间,打造虚拟的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实现跨时空的人机交互与人际交互。例如,上海构建了相互连通的终身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了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数字化服务网络,助力学习者终身教育。

  最后,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既提升学业成绩等显性质量,又提升创造性品质等隐性质量。从表现形式上看,教育质量包括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部分学校常常借助技术维持或加强学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提升学生的显性质量。例如,师生利用在线教育,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促进资源的互联互通,为提升学业成绩等显性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和资源支撑[9]。教师通过变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技术方法提升学困生及特殊教育群体的学习效果。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利用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提升学生的隐性学习质量。例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亲和力,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及行为表现的外化[10];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蕴含情感因素的教材内容以动态形式呈现,使学生更好地体悟学习内容中的情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11-12]。

  作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紧紧围绕教育质量提升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在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汇聚,全方位且系统性地重塑教育支撑体系中的固体性因素、流体性因素等,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厘清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逻辑,赋能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更应立足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总结与推广经验,优化教学关系,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方案。

  首先,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汇聚,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推进数字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给模式,提高供给质量”[2]。在2022年举办的二十国集团教育部长会议上,我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要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共建,合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一方面,以师生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应用为先、服务至上、节约高效的原则[13],提升数字资源的设计、开发和服务能力,为不一样的区域、不同类别的学校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另一方面,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省级资源平台为重要抓手,充分的发挥优质数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与共知,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习管理、教学研究、教育改革提供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实现“资源全汇聚”“应用全覆盖”和“服务全互通”[14]。此外,构建大数据支持下的资源供给模式,优化资源供给层次,打破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固有的标签界限,提供不一样的数字资源;完善资源供给结构,不断强化数字资源供给主题的多样性和供给主体的多元性;丰富资源供给方式,以数据为支撑,实现资源的精准供给,满足教师的差异化教学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其次,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促进教育支撑体系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对基础设施、教学工具等教育质量方面的固体性因素具有变革作用,而且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教育质量方面的流体性因素、师生方面的现实性因素和基础性因素具有深刻影响。为此,应发挥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学习的支持作用,强化教育质量方面的固体性因素建设,为学习的人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且能促进其有效学习的数字化物质环境及学习文化、习惯等精神环境,如整合了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智慧教室不但可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还能够优化教学组织等文化环境;应发挥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师的引领作用,强化教育质量方面的流体性因素建设,如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引领教师的实境学习,构建虚拟教研室,形成在线研修教师共同体,引导教师回归校本,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提升自身数字思维、数字素养及数字胜任力;应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区域培训绩效,构建承训学校、主管部门、教师队伍精准的用户画像,为教师培训提供全面、精准的证据和决策支撑[15]。此外,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设计思维,学会从学生的视角,运用技术工具与方法设计、实施与评估教学,生成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与教育学生的方式[16],从而优化教育质量中师生方面的现实性因素和基础性因素,更好解决教育中“谁来教学”“用何教学”等问题。

  再次,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带动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应面向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层次地融合的基础上强化课堂创新应用,促进教学与学习形态的转变,形成传统课堂和虚拟课堂、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多种教育学生的方式融合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常态,构建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构建数字化、科学化、终身化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应结合相关学科现状,在分析社会环境、教育学生的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制订富有特色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案,不断释放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潜力,推动教育从重视知识传承向重视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转变,构建智能时代现代化教育体系,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与包容的教育,助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最后,厘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逻辑,赋能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与终极价值判断在于学生的发展,在于学生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17]。《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过去“坚持学生为本”转变为“坚持育人为本”,更注重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育人的质量与效果。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助力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应从始至终坚持育人为本,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个任务,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改革为抓手,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来支撑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另一方面,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开发和教学结构变革,为人才教育培训质量全面、大幅度提升提供支撑和保障,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此外,《“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18]。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领域还应从关注信息技术由个体性使用到社会性使用、预设性使用到创造性使用的发展,逐步的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促进价值观念的优化、创新与重构,培养全民数字化意识,提升全民数字化思维[19]。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更需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企业等社会力量多位一体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共同体[20-21],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循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可持续性。此外,教育数字化转型受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而只有深入理解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用的地域、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实践,构建更加开放、人本、平等及可持续的教育生态。为此,在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还应不断汲取国内外同类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立足我国文化环境进行反思、扬弃和超越,形成扎根文化、符合我国教育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应用策略和实践方式,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1]杨宗凯.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N].中国青年报,2022-04-11(05).

  [2]教育部等.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8)[2022-09-19].

  [4]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1):5-15.

  [5]徐娟.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55-57,54.

  [6]李家成,柳海民.论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J].教育科学,1999(1):1-3.

  [8]杨宗凯,王俊,王美倩.数字化转型推动外语教学创新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2022(5):3-5,105.

  [9]毛雁冰,李心羽,赵露.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在线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9):38-42.

  [10]罗亮.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与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3):88-93.

  [11]钱静,胡永斌.AI时代的资源新形态:AR电子教材及其学习体验设计框架[J].数字教育,2022(2):77-84.

  [12]李洪修,丁玉萍.人工智能背景下情感教学的运行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20(9):21-27.

  [15]金玉,汤玲,王瑞喆,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省域推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9):30-37.

  [16]任友群,冯晓英,何春.数字时代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22(8):1-8,78.

  [17]朱龙,付道明.设计思维:智能时代教师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22(3):98-104.

  [18]裴娣娜.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63-69.

  [21]赵慧臣,张娜钰,马佳雯.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方式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20(3):91-98.

  文洁(1982—),女,湖北宜昌人,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智慧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教育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