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司财务考研题库和经典教材课后习题_行业动态_bob(中国)平台官网登陆_app下载
详细内容

2021年公司财务考研题库和经典教材课后习题

时间: 发布时间:2023-12-23 21:39:54      【来源:bob平台官网入口

  答: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人们如果以货币以外的别的形式来持有财富,会带来收益,例如,以债券形式持有,会有利息收入;以股票形式持有,会有股息或红利收入;以房产形式持有,会有租金收入等等。与任何商品和有价证券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储存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①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为了做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②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也是收入的函数;③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变动有负向关系。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用以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因此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其含义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剧烈波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图1菲利普斯曲线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所以,进一步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答:资本盈余,即资本公积,是指发行普通股时,发行的实际价格高于股票票面价值的部分,即股票发行的溢价部分。资本盈余并非股票发行者的利润,而是普通股股东投资股本的一部分,因而应列入缴纳的股本总额中。由于股票的面值通常很低,实际价格不太可能低于票面价值,而且,有的国家法律规定禁止股票的发行价格低于面值,因此,公司的资本盈余账户不可能会出现负值。

  答:股利的信息内涵效应是指股利政策的宣告导致股价随之变化的现象。股利信息内涵效应是根据信号传播论提出的概念,主要内容是:公司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有着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当管理者预计公司的发展前途良好,未来业绩有大幅度增长时,就会通过增加股利的方式将这一信息及时告诉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相反,如果预计到公司的发展前途不太好,未来盈利将呈持续性不理想时,那么他们往往维持甚至降低现有股利水平,这等于向股东和潜在投资者发出了利差信号。因此,股利能够传递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股利对股票的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当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上升时,公司的股价会上升;当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下降时,公司的股价会下降。

  股利信息内涵效应将会影响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并提供给投资者一种廉价可靠的信息资源。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中由于股市制度设计的偏离、公司支付机制的随意性及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偏离等原因不能有效地发挥股利政策的信息内涵效应。

  答:管理浮动,指政府或一国货币当局为使市场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避免汇率波动幅度过大影响对外贸易和本国国际收支,而对市场汇率的升降幅度进行公开或隐蔽的干预,这犹如伸出一只“肮脏”的手操纵外汇市场,因而也称“肮脏浮动”。它具有如下特点:①没有像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平价;②汇率波动尽管没有公开界限但仍受到控制;③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预,甚至国际社会的联合干预;④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避免汇率一夜之间的大起大落,进而避免对经济造成的损失;⑤不存在全球统一的汇率管理模式,汇率的管理或干预很难。目前世界各主要工业国所实行的都是管理浮动汇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的方式最重要的包含:①通过动用本国外汇存底、国际互换货币信贷资金、特别提款权或发行外币债券与国库券所获的资金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②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或贴现率、控制资本移动等对外汇市场进行间接干预。

  答:最优货币区是指那些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要素的流动,使得多国经济紧密联系的地区。如果各国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性很大,则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单一货币制度对各个成员国最有益处。基于最优货币区,蒙代尔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区域内,各国放弃本国的货币,采取统一的区域货币,这样有助于安排汇率,以实现就业、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1某金融工具存续期为三期,第一期的现金流为70万元,第二期的现金流为50万元,第三期的现金流为60万元,求该金融工具的持续期(假设市场利率为5%)。

  答:持续期也称久期,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现金流的加权平均时间,也能够理解为金融工具各期现金流抵补最初投入的加权平均时间。计算公式为金融工具各期现金流发生的相应时间乘以各期现金流现值与该金融工具总现值的比值,即:

  其中D为持续期,Ct为各期现金流,t为各期现金流发生的相应时间,r为市场利率。

  2假定某投资者拥有1000股A公司的股票。一年后该投资者将收到每股0.7元的股利,两年后,A公司将发放每股40元的清算股利。A公司股票的必要报酬率是15%。试计算:

  (2)如果该投资者偏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每年股利都相等,通过计算说明他将如何通过自制股利来达到该目的。

  答:(1)投入资金的人在未来两年会收到两笔现金流,一笔是一年后每股0.7元的股利,另一笔是两年后每股40元的清算股利。则当前股票的价格P=0.7/(1+15%)+40/(1+15%)2=30.85(元)。

  (2)由(1)知,每股价格为30.85元,要使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每年股利都相等,即转化为年金问题。年金现值为30.85,期限为两年,每年股利为C,则有[C/(1+15%)]+[C/(1+15)2]=30.85,得C=18.979(元)。18.979-0.7=18.279(元),一共有1000股股票。

  因此,第一年获得700元的股利,同时以15%的利率借入18279元,共获得18979元,第二年获得40000元的清算股利,40000-18979=21021(元),第一年的借款在一年后的本利和=18279×(1+15%)=21021(元),因此,这21021元正好用于偿还第一年的借款。

  3某股票的贝塔系数为1.5,期望收益为20%,目前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是4%,若以该股票和无风险资产构建投资组合,试计算:

  (3)如果组合的贝塔系数是3,组合中两个资产的投资比例是多少?如何理解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组合中两种资产的比例?

  答:(1)某股票的期望收益为20%,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是4%,在均等投资于股票和风险资产的情况下,组合的期望收益等于股票的期望收益和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用R表示组合的期望收益:R=20%×0.5+4%×0.5=12%。

  (2)组合中股票的权重为a,则无风险资产的权重为1-a,那么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a×20%+(1-a)×4%=7.2%,则得a=0.2。那么该组合的β=0.2×1.5+0×0.8=0.3。

  (3)组合中股票的权重为b,则无风险资产的权重为1-b,那么该组合的β=1.5×b+0×(1-b)=3,则得b=2。即组合中股票的比例是2,无风险资产的比例是-1。设原有资本总量为M,该组合是以无风险利率借入资本M再结合原有资本,一共2M全部投资于该股票。

  4某美国投资者以6%的年利率借入10万美元,期限6个月,然后,该投资者将美元兑换成英镑投资于年利率为8%的债券,纽约外汇市场的行市如下:£/US$=1.7651/62,6个月远期差价为80/50。问£/US$六个月的远期汇率是多少?如何利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套期保值?试计算套期保值的收益。

  答:(1)如果标价中将买卖价格全部列出,并且远期汇率的点数也有两个,则无需考虑两种标价法的区别,只要按照下面的规则就可正确计算远期汇率:①若远期汇率的报价大数在前,小数在后,表示单位货币远期贴水,计算远期汇率时应用即现汇率减去远期点数;②若远期汇率的报价小数在前,大数在后,表示单位货币远期升水。由题意知,英镑远期贴水,远期汇率=£/US$=1.7651/62-80/50=1.7571/1.7612。

  ①该投资者以6%的年利率借入10万美元,并按即现汇率将美元兑换成英镑,可兑换的英镑数为:(10/1.7662)万英镑;

  ②将英镑投资于年利率为8%的债券,6个月后的本息和为:(10/1.7662)×(1+8%×6/12)=5.89(万英镑);

  ③将英镑兑换成美元:5.89×1.7571=10.35(万美元)。偿还借款:10×(1+6%×6/12)=10.3(万美元);

  ④利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得到的收益为:10.35-10.3=0.05(万美元)。

  利率的期限结构就是利率与金融实物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有关利率期限结构分析的主要理论有如下三个: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优秀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除了要回答为何收益率曲线在不同时间具有不一样的形状,还要能够解释下面三种重要的经验事实:①事实1:具有不一样到期期限的债券的利率随时间一起波动;②事实2:如果短期利率较低,那么收益率曲线往往向上倾斜;如果短期利率较高,那么收益率曲线往往向下倾斜,呈翻转形态;③事实3:收益率曲线几乎总是向上倾斜的。

  a.基本思想:不同期限证券的市场是完全独立的市场,而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是由各自供求的情况决定的,彼此之间互不影响。

  b.关键假定条件:到期期限不同的各种债券不能相互替代,因此,持有某到期期限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对其他到期期限债券的需求没有影响。

  c.对经验事实的解释:分割市场理论能解释事实3。如果较多的投资者偏好期限较短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相反,如果更多的投资者是偏好长期债券的,那么收益率曲线将向下倾斜。由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更偏好期限较短、风险较小的短期证券,使得短期证券的利率一般较低,收益率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

  a.无法解释事实1:由于该理论把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市场视为完全分割的,那么某到期期限债券的利率的波动就没理由会影响到其他到期期限债券的利率。因此,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何不同到期期限债券的利率往往会一起波动。

  b.分割市场理论无法解释事实2:由于该理论并不清楚短期利率水平的变化如何对短期与长期债券的供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它无法解释为何短期利率较低时,收益率曲线往往是向上倾斜的,而短期利率较高时,收益率曲线简述政府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的主要原因。

  答:政府的监管职能,是指政府作为全国的金融行政管理机关,为维护全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混乱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对商业银行和别的金融机构以及全国金融市场的设置、业务活动和经济情况做检查、监督、指导、管理和控制。政府进行金融监督管理,其根本原因如下:

  (1)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活动的特性来看,金融机构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它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因此,从它一开始产生起,就具有极其广泛深刻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功能,要求有一种标准的、严格的、持续性、全国性的统一监督和管理。同时,金融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具有影响国家最高利益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特殊的公共性和全局性;金融机构又比一般的工商企业更具有风险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必然的联系到金融制度的稳定,金融制度的稳定又必然的联系到社会政局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出于对金融制度的安全性和社会政治经济稳定性的考虑,世界各国对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这是由其业务经营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2)从金融活动与一般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看,金融业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经营活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一般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在根本上的区别是,金融业以货币信用为经营活动的内容,而一般经济实体则以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和劳务为经营活动的内容。金融业者经营活动的失败会导致全社会资金供应者和资金运用者的失败,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链条,以致动摇货币制度,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而一般工商业经营活动的失败,只能导致部分商品供求的失衡,造成局部的混乱。因此,必须从金融活动的特有规律出发,对金融业实行特殊的监督和管理。

  (3)从金融体系内各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看,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竞争就没有金融服务的高效率。各类金融机构一种原因是在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的不同点上为社会提供服务,属于相互配合协作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们又必然存在业务上的矛盾,这不仅表现在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上,而且随着金融机构业务多样化的发展还表现在不一样的种类金融机构的竞争上。但是,竞争会带来金融动荡或产生垄断,对经济发展不利。为防止这样的结果出现,国家必须限制竞争,注意缓和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之间、一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以及国际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从这样一些方面出发对金融业实行监督管理。

  (4)从银行信用活动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看,银行信用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信用方式。其基本作用有两个方面:①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国民经济全面发展;节约社会劳动,加速;集中社会闲置资金,推动社会化大生产的非消极作用。②创造信用的能力,它可以使生产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社会需要,盲目扩大,掩盖商品供求矛盾;刺激国民经济个别部门过度发展,造成经济总体结构失衡;能够刺激投机行为和轻视风险的经营活动的消极作用。根据银行信用这两种不同作用同时并存的客观实际,政府不能不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鼓励银行信用非消极作用的发挥,抑制和预防消极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5)从政府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来看,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政府除依靠三大传统政策手段外,还必须辅以其他强制或非强制的措施,例如金融监督和管理,这样才可以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更符合政府的政策意图。原因主要在于:首先,真实、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是研究制定货币政策的前提;其次,健全的金融微观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不建立健全金融监督管理体制就不可能建立健全金融微观运行机制,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金融秩序必然混乱,政府的货币政策就难以全面、有效地施行;最后,近几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许多问题和教训证明,假如没有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督管理制度,即使是制定了正确的货币政策,也不可能有效地实施,而且会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6)从金融业务国际化的发展状况来看,金融业务的国际化,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生产力,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在国际间传递通货膨胀造成借贷双方国家的经济动荡。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与此相联系的金融监督和管理。

  答:贝塔是资产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协方差,估算公司贝塔值的基本方法是利用T个观测值按照如下公式估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可能改变,产品系列的变化、技术的变迁或者市场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贝塔系数,若数据时间跨度太大,公司的贝塔值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样本容量是影响回归估计的精确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大样本的情况下,数据呈现良好的分布特征,近似正态分布,此时的估计量有更好的统计功能。在估算公司贝塔值时,所用的观测值过少并不能呈现良好的分布特征,会影响贝塔系数的准确性。

  公司常常要面临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权衡。固定成本高而变动成本低的公司通常被称为拥有较高的经营杠杆。相反,固定成本低而变动成本高的公司的经营杠杆较低。经营杠杆放大了公司出售的收益的周期性对贝塔值的影响。若公司在其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用固定成本替代变动成本,那么在销售周期性既定的情况下,公司的贝塔值将会上升。财务杠杆则反映了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程度,杠杆企业是指资本结构中有负债的企业,杠杆企业无论其销售情况如何都要支付利息,所以财务杠杆与企业固定的财务费用有关。正如经营杠杆的上升会导致贝塔值的上升一样,财务杠杆的上升(比如负债的增加)也会使贝塔值上升。

  ①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可通过采用更为复杂的统计技术加以解决。增大样本容量,获取更丰富的数据,会使数据呈现更好的统计特性;同时改进方法,考虑时间、空间多重维度,有助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

  ②根据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变化对贝塔作相应的调整,有助于解决第三个问题。

  根据企业自身历史数据来估算企业贝塔系数是一种常用方法,也有的人觉得运用整个行业的贝塔系数能更好地估算企业的贝塔系数。有时两者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总的来说,可以遵循下列原则:如果认为企业的经营与所在行业别的企业的经营十分类似,用行业贝塔降低估计误差。如果认为企业的经营与行业内别的企业的经营有着根本性差别,则应选择企业的贝塔。

  财务困境成本,早期研究中称为破产成本,是指从破产清算或债务重组中产生的成本。它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财务困境企业承担的成本、债权人承担的成本、企业和债权人以外的利益当事人的利益损失。财务困境成本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包括企业内部的改进和外部的财富转移。实证研究表明,财务困境成本对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具备极其重大的影响。

  a.公司破产时为所需经历的各项法律程序及其他有关工作支付的费用,如在破产纠纷中所导致的律师费、法庭收费和行政开支等。这种费用与破产公司的资产总额相比,通常是很低的;

  b.公司破产而引发的非货币性资产损失,如公司的技术优势、发展机会、人力资源等。这些非货币性资产是与公司的生存相联系的,公司一旦破产,这些非货币性资产也随之丧失,这部分成本对某些高科技公司是相当大的。

  a.公司处于财务困境但尚未破产时在经营管理方面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麻烦,比如融资困难等等;

  b.公司处于财务困境时,由于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各不相同,他们之间在投资方向选择上的矛盾与斗争通常会偏离正常的投资决策行为,从而造成公司价值的降低。间接成本最重要的包含风险转移、放弃投资和资本转移等。

  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基于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各种成本的总称。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产生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最终的原因。代理成本可划分为三部分:

  a.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即委托人激励和监控代理人,企图使后者为前者的利益尽力的成本;

  b.代理人的担保成本,即代理人用于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采用了那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

  c.剩余损失,它是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等于代理人决策和委托人在假定具有与代理人相同信息和才能情况下自行采取效用最大化决策之间的差异。

  显然,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和代理人的担保成本是制定、实施和治理契约的实际成本,剩余损失是在契约最优但又不完全被遵守、执行时的机会成本。

  当公司拥有债务时,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在公司出现财务困境时,利益冲突扩大,给公司增加了代理成本。

  优序融资理论是有关融资方式选择的理论,它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内源融资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形成的现金流,它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与股利的差额。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和投入资金的人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与权益相比,公司债务仍具有相对小的风险,因为假如避免了财务困境,投资者能获取固定的收益。因此,优序融资理论意味着若需要外部融资的话,公司应先于可转换债务发行之前发行直接债务。

  与权衡理论相比,优序融资理论没有暗示财务杠杆的目标值,每个公司依据各自的资金需求来选择财务比率,财务杠杆的总额根据可利用的项目随机来决定。

  盈利的公司由内部产生现金,即其外部融资的需求较少。盈利较好的公司有较多的现金流,产生较高的负债能力,这一些企业会利用其负债能力来获取税盾和财务杠杆的其他好处。

  优序融资理论的基础是公司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融资的难易程度。由于公司知道在将来的不同时期,它们必须为有利可图的项目筹措资金,于是在当前就积累现金,形成闲置财务资源,以便在项目出现时,不会被迫求助于资本市场。

  答: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提出的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理论,它认为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

  在金本位条件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意味着对外支付大于收入,黄金外流增加,导致货币供给下降,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物价下降,该国出口商品的价值也下降,出口增加,国际收支也因此得到一定的改善。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盈余时,意味着对外支付小于收入,黄金内流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物价上升,该国出口商品的价值也上升,出口则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趋于消失。这一过程可用图2来描述。

  在现实中,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被高估了,是因为该理论存在着一系列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满足:

  ②货币数量论成立。但是,它忽略了对黄金和商品内在价值的分析,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也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

  ③汇率水平不变。汇率水平是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

  答:汇率作为一国货币对外价格的表示形式,既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常常受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国际收支、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预期、财政赤字、国际储备等因素都会影响汇率变动。下面主要对国际收支、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这三种因素进行分析。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供大于求,因而本国货币升值,外国货币贬值。与之相反,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供小于求,因而本国货币贬值,外国货币升值。但是,国际收支状况并非一定会影响到汇率,这主要看国际收支顺(逆)差的性质。短期的、临时性的、小规模的国际收支差额,可以轻易地被国际资金的流动、相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政府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及其他因素所抵消。不过,长期的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一般必定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

  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是对内价值。如果货币的对内价值持续降低,其对外价值也必然随之下降。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长期、有规律性的因素。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就下降,其对外比价也会下跌。一般来说,两国通货膨胀率是不一样的,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货币汇率上升。

  利率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是短期的。利率高低会影响一国金融实物资产的吸引力,一国利率的上升会使该国的金融实物资产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来说更着迷,本币持有者不愿意将本币兑换为外币,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供应相对减少,同时,外币持有者则愿意将外币兑换为本币以获取较高收益,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需求相对增加,这就使得外汇市场上本币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此导致本币升值,汇率上升;反之亦然。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利率的变化对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影响还要考虑到汇率预期变动的因素,只有当外国利率和汇率的预期变动率之和大于本国利率时,资金投入外国才会有利可图;②在考察利率变动的影响时,也要注意比较外国利率的情况和本国通货膨胀率。如果本国利率上升,但其幅度不如外国利率的上升幅度,或其幅度不如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则不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与国际收支、通货膨胀、总需求等因素不同,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策工具的范畴,具有被动性,因而它对短期汇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对长期汇率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一价定律是在无贸易摩擦(比如运输成本和关税为零)和完全竞争(买卖双方无价格操纵)的情况下,若以同一种共同货币标价,则在不同市场上销售的相同商品拥有相同的销售价格。

  导致以上结果的机理是:在完全竞争与无贸易摩擦的条件下,套利行为会使两个国家同类商品的价格趋同。

  一价定律的汇率含义为,若一价定律成立,则汇率必然等于该商品以两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之比。

  一价定律的成立基于自由贸易的严格假定,即商品与服务能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这一定律的意义在于现实中自由贸易的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因此,国际间就会产生商品套购,套购者根据贱买贵卖的原则,在低价国购买,运到高价国出售,从中获取无风险套购利润。

  购买力平价的前提是一价定律成立。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变动都应当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

  它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以不同货币衡量的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即不同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a.购买力平价反映了无套利情况下两国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商品市场上套利机制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它具有合理成分。

  b.在两国商品篮子一致(篮子内的商品质量、结构相同)、两国配置资源的方式(包括制度)、市场结构和收入分配的方法等一致的情况下,它也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以货币购买力的方式衡量两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对比。

  c.它从货币的基本功能(具有购买力)出发来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非常易于理解。

  a.假定只存在经常账户交易,如果也存在着资本与金融账户交易,尤其是这一交易在短期内主导了汇率的变动时,现实中的汇率也很难通过商品套利机制使之满足购买力平价。

  b.并非所有商品和服务(其价格被包括在一国的物价水平当中)都可以跨境交易,现实中存在不可贸易品,如住宅、土地以及餐饮、理发和高尔夫等服务。购买力评价理论忽视了不可贸易品的存在及其对物价的影响。

  c.购买力平价理论基于两国所有商品同质与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很低的假定,但现实中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存在制约。

  d.一价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商品,现实中存在着市场势力。购买力平价理论没考虑垄断因素对两国价格所产生的歧视性影响。

  e.理论隐含假定了衡量两国物价的商品篮子在商品质量、种类、结构权重上都一致,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什么是货币供给外生理论?这一理论为何会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怎么样看待这一学术争论?

  货币供给外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弹性和替代弹性极小,无论货币需求多大,或经济中其它变量的刺激如何强烈,都不可能影响货币供应量自行发生明显的变化。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所决定的。

  弗里德曼是倡言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论的典型代表。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方程中的三个重要的因素,即高能货币H、存款-准备比D/R和存款-通货比D/C,虽然分别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和公众的行为,但其中,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决定H,而H对于D/R和D/C有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货币当局只要控制或变动H,就必然能在影响D/R和D/C的同时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反对弗里德曼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论的人们,如后凯恩斯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托宾则认为,弗里德曼对于货币供给方程式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对于货币供给与高能货币、D/C和D/R这三方面的关系不应简单视之。这三个变量及其决定因素之一存在着交叉影响关系,特别是后两个变量,即D/C和D/R,常常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动,因而不应被当成货币供给方程式中的固定参数。

  托宾等反对者指出,从实际经济运行资料看,D/C并不是始终处于稳定的状态,而常常出现的是周期波动现象;至于D/R的变动,他们都以为,商业银行行为的独立作用很明显。商业银行以安全,盈利和保持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因而盈利率与风险偏好程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利率结构,是商业银行超额储备比率变动的重要决定因素。尤其是在经济波动时期,D/R的变动同高能货币之间往往有着非常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最后,二战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打破了其与商业银行间的区别,从而使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加入了商业银行货币信用创造的行列,这些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成为一个内生性的变量。

  当然,他们并不完全否认货币当局通过调节高能货币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作用。内生性观点的支持者认为货币供应由经济运行本身决定的,即货币供给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对于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在现代经济学中,主流货币理论主要是指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外生性的基础之上的。货币供应的内生性是随货币供给新论的发展而慢慢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概念。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对于这两个理论不同的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并且两种观点的坚持者都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框架。不过,他们在强调各自观点的同时,对于对方的观点也并没有完全否定。货币供给外生性的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可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其论据是经济体系中的全部货币都是从银行流出的,从本源上说,都是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只要控制住每年新增贷款的数量,就能控制货币供应量,换句话说,中央银行可以决定基础货币的水平进而决定货币供应量。但是,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强调央行可以有效控制货币供给,并不否认经济活动对货币供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及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艰巨性;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观点认为货币供给不能由中央银行控制,而应当由经济活动水平,社会交易的商品的价值总额决定。但是,内生论者强调中央银行难以控制货币供给,也并不否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完全无效。事实上,两种观点的对立或差异,在于强调的重点和主次的不同。站在国民经济运行的高度考察货币供给的性质,将货币供给既视为内生变量,又视为外生变量,是完全合理的。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